近年来,随着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持续高发,短信这一传统通信工具也被不法分子频繁利用,成为诈骗链条中的重要环节。大量事实表明,不少诈骗团伙通过群发短信引导用户点击钓鱼链接、回拨虚假电话,甚至以各种名义诱导转账,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。为了切断诈骗信息的传播渠道,保护公众财产安全,国家对短信发送的管控不断收紧,运营商也相继出台了更为严格的审核与拦截措施。
一、反诈形势的严峻现实
仅在2025年初,相关部门就公布了数十亿条涉诈短信被拦截的数字,这一规模令人震惊。短信的高到达率与高打开率,本应是政务服务、金融提醒和民生通知的重要优势,但同时也被不法分子利用。他们常常通过“带链接、带联系方式”的短信,将受害人引流至钓鱼网站、诈骗电话或社交平台。一旦用户掉入陷阱,往往迅速遭受财产损失。可以说,短信已经成为诈骗分子最常用的工具之一。
在此背景下,国家推动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的落实,明确要求从源头加强治理。电信运营商作为第一道关口,必须承担起“把关人”的责任。这直接促使短信管控进入新阶段:从事后拦截,转向事前审核;从抽查监管,转向全链条合规。
二、运营商管控措施全面升级
2025年以来,三大运营商先后加大了对短信内容的审核力度。中国电信明确规定,从5月20日起,短信中如包含链接、IP地址或联系方式,极有可能被直接拦截。随后,中国联通也在6月底上线了“模板先报备后发送”的新机制,要求所有企业短信模板必须提前备案,通过审核后方可使用。
这类措施的落脚点,正是瞄准诈骗链条中的关键要素。几乎所有的诈骗短信,都会通过链接或电话号码把用户引向下一步陷阱。禁止短信中携带这类信息,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诈骗短信的实际效果。同时,模板报备制度则确保了企业短信的来源和内容可控,避免不法分子钻“批量群发”的空子。
除了内容管控,部分运营商还增加了时段限制。例如夜间时段的群发短信会被流控,防止诈骗团伙利用深夜干扰用户、规避监管。多重措施叠加,逐步形成了“事前审、事中控、事后溯”的管理闭环。
三、法律与社会治理的双重推动
短信管控的收紧,不只是运营商的自发行为,而是国家反诈工作整体战略的一部分。自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实施以来,防范电诈已被提升到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高度。2025年,相关部门还推出了“全民反诈在行动”的集中宣传活动,发布了《2025版防诈手册》,并上线“境外来电提醒服务”等多种反诈工具,意在全方位筑牢防护网。
可以看到,法律法规的完善与社会层面的宣传教育是并行推进的。技术层面靠严格的短信审核,社会层面则靠全民防骗意识提升,两者相辅相成。只有让“骗子发不出去、用户不容易信”,才能真正降低诈骗的发生率。
四、对企业与公众的影响
当然,严格的短信管控也给一些正规企业带来了挑战。例如,过去常见的带有链接的营销短信,如今往往无法正常触达用户。企业需要重新设计通知和推广方式,更多地依赖APP内通知、官方网站、小程序入口,或者通过短信与语音服务结合,来确保信息能合规传递。
对于公众而言,短期内可能会感觉到一些不便,例如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变化,或部分提示延迟。但从长远来看,这些措施有助于净化通信环境,减少垃圾短信和诈骗信息,提高信息传递的安全性与可靠性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了解国家严控短信发送的根本原因,在于电信网络诈骗的高发与复杂性。短信作为高触达率的工具,如果缺乏有效监管,就会成为诈骗分子最锋利的武器。通过限制短信内容、推行模板报备、加强发送时段管理,国家与运营商正在用技术和制度的双重手段,为社会构筑一道安全屏障。虽然这一过程对企业和用户都带来了一定的适应成本,但其长远意义在于让短信重新回归可信赖的通知渠道,成为信息化社会中更加安全稳固的基础设施。
如果您遇到短信审核方面的问题,欢迎随时联系中昱维信:
中昱维信官网:www.veesing.com
服务专线:021-51098798
邮箱:info@veesing.com